【多維連載】
要說中印邊境爭端在西藏叛亂後突然如此集中地發生,在時間上完全是巧合,難以令人相信。從一九五九年以後,這種衝突不斷升級,到一九六二年,發展到了相當激烈的地步。僅一九六二年的七月上旬,北京和新德里之間互換的抗議照會即高達三百七十八次〔20〕。同年九月份,雙方開始發生小規模交火﹔十月二十日,中國軍隊向印度發動大規模進攻,中印邊境戰爭正式開始。雖然目前沒有證據斷定中印戰爭是中國在西藏問題上對印度的報復,但根據上述時間順序,不能不認為有一定關係。
一九六二年的中印戰爭,中國在軍事上取得了絕對優勢和勝利。其擊潰印軍、向前推進速度之快,有時連中國軍隊的指揮系統都無法控制。印度人自己的書這樣寫﹕
在這場速戰速決的閃電戰中──實際上,戰爭持續了不超過十天──中國人到達東北邊境特區麥克馬洪線以南兩百英里的阿薩姆平原的邊緣,抵達了卡門邊區伏特山他們的主張線。
在東北邊境特區另一端的魯希特邊區,他們向南和西南方向推進了一百英里,強佔了從基比杜到瓦弄和哈渝梁的大片領土,他們還到達了距迪格搏伊油田僅剩下八十五英里的地方。
在東北邊境特區中段的蘇班西里和西安邊區,中國人從麥克馬洪線上的一些地方僅向前推進了三十至四十英里......〔21〕
據印度國會披露的官方數字,印軍死傷六七六五人。中國方面宣佈俘虜了包括一名準將和十六名軍官在內的印軍官兵九二七人〔22〕。
一九六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在開始戰爭一個月後,中國單方面宣佈停火,立刻撤軍,並宣佈為了表現誠意,不僅退回到戰爭開始以前的實際控制線──即“麥克馬洪線”,還從“麥克馬洪線”繼續後撤二十公里,與印軍脫離接觸。
馬克斯韋爾在《印度對華戰爭》一書中寫道,當中國軍隊取得重大勝利的時候,中國政府突然宣佈單方面無條件撤軍,這與其說讓全世界都鬆了一口氣,不如說是讓全世界都目瞪口呆。世界戰爭史上還從沒有過這樣的事情,勝利的一方在失敗者還沒有任何承諾的情況下,就單方面無條件撤軍。
我在西藏期間,曾就中國為什麼自動撤軍尋找答案。透過毛澤東的帝王意氣、國際政治的萬千風雲,在那些濃艷色彩背後,我認為最重要的因素,還是要歸結到一個老老實實的技術問題﹙當然也是實力問題﹚──在西藏高原上保障後勤的困難。
因為中共的保密制度,目前無法接觸有關的軍事檔案,不能確切地了解當時中國軍隊後勤保障的具體狀況,我之所以能下這個結論,是出於我對西藏氣候狀況、道路條件和運輸困難的親身體驗,以及我對西藏軍事後勤供應的現實狀況的了解。在下一節我會專門談這個問題,我相信通過類比可以獲得相應的認識。
西藏軍區林芝軍分區的防衛區正是當時對印作戰的東線主戰場,從林芝軍分區原副司令李春的回憶中,可以看出那時中國軍隊的後勤系統多麼落後﹕
反擊戰開始後,我們沿江一路下推,一個連擊潰了印軍上千人。沒有公路,印軍想不通,中國軍隊靠什麼供給給養﹖以為我們有什麼高級食品,吃一頓能管好幾天。其實,我們就是靠老鄉支前,靠氂牛運輸。那一仗,支前的氂牛就有三萬多頭。這邊的所有物資,還有傷員烈士,都是靠老鄉揹。一○○迫擊炮彈,一人只能揹一發。五十人運,幾分鐘就敲出去了。家家戶戶都出人,十二三歲的孩子也支前。
當地老鄉十二三歲就能揹一百四五十斤,不穿鞋。德東下邊扎西家的小男孩,才四歲,跟爸爸媽媽一起,他揹了四筒罐頭,有八斤重,爸爸牽著他爬山支援我們。沒有老鄉,我們根本沒法打勝仗。〔23〕
當時中國軍隊得到戰區老百姓的支持,未見得是把他們當成共產黨漢人的軍隊,而是從統一西藏的角度。那一帶歷史上一直為藏文明覆蓋。被稱為“風流神王”的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就出生在“麥克馬洪線”以南的印控區,老百姓對西藏保持一定的向心力並不奇怪。那種靠氂牛和老百姓的雙肩維繫的後勤支援,不可能長久,也只適用於最前線。戰爭主要的物資供應,是靠汽車從上千公里外的中國內地運上來。
西藏的冬季,道路隨時可能被大雪封住。積雪有時達幾米深,人畜皆不能通行,更別說車輛。中國軍隊在西藏邊境進行戰爭,裝備給養來自中國內地,而從中國內地進藏的幾條幹線公路全有被大雪封山的可能,從幹線公路通向中印戰場的支線公路,因為大都需要進入或穿越喜馬拉雅山脈,更是隨時可能封閉。
我在九十年代數次駕駛汽車在西藏長途旅行,到過當年與印度發生戰爭的邊境地區,對那裡行車艱難深有體會。三十多年以前的道路條件,只能更為惡劣。
由於西藏緯度低,降水量相對較多,尤其是與印度接壤的喜馬拉雅山脈,常常受印度洋暖流影響,氣候無常,雨雪集中。夏天的雨水常常造成山洪、泥石流、山體塌方,阻斷公路。至今從四川進西藏的川藏公路,每年夏天的絕大部分時間都不能通車。我曾在那裡被泥石流困過三天。我也曾在新疆進西藏的公路見過長達幾公里的大塌方。公路全部被埋在倒塌的山石下。從雲南進西藏的公路有一段八十多公里的塌方區,嚴重時可同時出現上百處塌方。密佈在西藏高原上那些數不清的大小河流更是讓人提心吊膽,說不定什麼時候就把車陷在河中間。每年從夏季一直延續到十月份,西藏的雨季算才過去。
中國軍隊六二年之所以選擇十月下旬對印度發動進攻,我想正是因為需要躲過雨季,以使運輸作戰物資的道路條件更有保障。然而進入十一月,西藏便開始面臨大雪封山的威脅,加上天寒地凍,道路冰雪,行車困難又開始增加。現代戰爭一個重要特點就是作戰物資的大量消耗,猶如一部巨大的吞吐機器,必須在最短時間內有序地調動、運輸和分配盡可能多的物資、給養和武器彈藥,才能維持戰爭的延續。而西藏高原上的運輸問題是中國軍隊後勤體系幾乎無法解決的瓶頸,試想中國如果不及時停止作戰,即使開始階段可以獲得大勝,一旦大雪封山,運輸線中斷,勝利是否還能保持住呢﹖
印度當時在軍事實力上不如中國,但是從保證後勤的運輸條件上,卻比中國有利得多。其背後是南亞平原,有條件修建良好的公路網,運輸幾乎暢通無阻。一旦戰爭變成長久對峙,雙方在運輸條件方面的差距就會產生越來越大的作用。何況,應印度政府的要求,美國和英國已經開始將大批軍火運抵印度,為印度的後勤優勢又加上了一份籌碼。尼赫魯還向英美要求提供十五個轟炸機中隊,以空中打擊阻止中國軍隊〔24〕。當時急於遏止中國及共產主義勢力的西方國家正在介入,而中國那時已經與蘇聯吵翻,已經得不到“社會主義陣營”的支援。世界輿論異口同聲指責中國。印度國內則掀起了前所未有的愛國主義浪潮,朝野一致,發誓要把戰爭進行到底。
毛澤東的軍事思想一向是“不打無把握之仗”。當時的條件和形勢沒有給中國長久保持勝利的把握──關鍵就在西藏高原對後勤的制約。從這一點上說,中國在一九六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宣佈的單方面停火和撤軍,可以被視為一種精確的算計。
在西藏高原上進行主權之爭,對實力的要求是格外高的。
|